龙巅金鱼

标题: 从小巷游向世界的扬州金鱼 [打印本页]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0:56
标题: 从小巷游向世界的扬州金鱼
本帖最后由 叫我智慧姐姐 于 2014-12-12 11:29 编辑

    来自扬州晚报的一篇报道,给大家展现了金鱼在扬州的历史与发展,这是一种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文化渐渐地成了当地的一种标志!而文化产生的凝聚力则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持久动力!

1.jpg

2.jpg


金鱼巷

3.jpg

2014120718252347.jpg


护城河边就是红园花鸟市场

5.jpg


红园花鸟市场内的粉墙

6.jpg


一位市民在红园花鸟市场挑选金鱼

7.jpg

8.jpg


金鱼巷头一位老人正在劈柴

9.jpg


窄窄的金鱼巷

    扬州不但养殖金鱼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还是中国宫廷金鱼发祥地之一,鼎盛时曾销往多个国家。因为金鱼,扬州有以金鱼为名的巷子—金鱼巷;而曾经最繁华的金鱼市,则位于此。如今的扬州,仍然有许多人家养金鱼,延续着扬州金鱼的培养传统。

  1、金鱼巷,昔日金鱼满塘

  金鱼巷南起新仓巷,由仓巷上的巷口向北行五六十米后分为东西两道:东道直向东通新大原,西道曲曲弯弯向西与万安巷相交。

  说到金鱼巷的由来和历史,巷里人家或不知情,或语焉不详。“我很早就跑出去当兵了,对这里的历史不是很了解。”徐师傅说,“巷里土生土长的老人要么去世了,要么搬出去了,我这样的,只算是小字辈。”

  经过新仓巷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帮助,我找到了文史学者黄继林,才算是得到了答案:“这条巷子原先是盐商养金鱼之处,金鱼巷由是得名。”

  原来,古时候的金鱼巷是一家大盐商的住宅所在地,“正所谓有山有水方有财,于是盐商就在家中布置起了山水,山是精心挑选的假山,水是清澈透明的活水,为了让山水自然起来,又买了许多扬州金鱼,放养在家中的池塘里。后来,盐商家道败落,住宅也抵押了出去,但是金鱼巷的名字却始终保留了下来。”

  金鱼巷作为扬州的一条古巷,它的历史由来折射出扬州金鱼深厚的历史内涵,也反映了扬州金鱼历史发展的崎岖之路,而当时金鱼巷的盐商蓄养金鱼更是扬州金鱼的一个历史缩影。


  2、金鱼市“地标”

  广储门在扬州金鱼的历史上可是名声显赫。《扬州览胜录》载:“金鱼市在广储门外。沿城河一带人家以蓄养金鱼为业,门内筑土为垣,甃砖为池,池方广可三四丈,并置砂缸多只,分蓄金鱼。大者长盈尺,小者一二寸。鱼类共七十二种,有龙背、龙眼、朝天龙、带球朝天龙、水泡眼、反鳃水泡眼、珍珠鱼、南鱼、紫鱼、东洋红、五花蛋、洋蛋、墨鱼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各省人士来扬游历者,多购金鱼携归,点缀家园池沼。每岁春二三月,养鱼人家往往运至沿江各埠销售,亦有远至湘鄂者……确为扬州有名出产。”养鱼人家世代相传数百年,形成了“广储门外金鱼市”标志。

  《扬州画舫录》记载,其时扬州的金鱼“上等选充金鱼贡,次之游人多买为土仪(送人的土产品),其余则用白粉盆养之,令园丁鬻于市。”大户人家,往往于庭园中修筑池沼以养金鱼。普通人家,则以缸、盆养之。同时,《扬州画舫录》也记载广储门外“柳林别墅”“费家花园”等都是“蓄养文鱼之所”。

  市水产站站长叶金明说,广储门外的护城河北岸,蓄养金鱼有地利人和之便,邻水且地旷,鱼池排灌便利,河中又多出产鱼虫,隔岸不远即为繁华的市井,故此当地百姓多以养鱼为生。

  “民国时期,广储门外至绿杨村一带,著名的养鱼人家有张氏、陈氏、黄氏、许氏、杨氏、朱氏等多家。”叶金明介绍,“他们沿河而居,竹篱村舍之中,凿井汲水,筑池养鱼,世代以此为业。沿河养鱼,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尝见问月桥畔丰乐下街有户杨姓养鱼人家,主人兼为石工,三间乱砖砌就的瓦屋,面对城河。大门敞开时,可见院中石砌的鱼池,池边放着一些雕琢好的石狮、石锁。养鱼用的水,取自河边一方砖石混砌的水池,池水经自然过滤,没有水藻、螺蛳等杂物。水池上方设滚筒,打水时,人站在高高的架台上,用一上一下的吊桶,将水源源不断汲上来,倒入竹筒做成的过街水槽,一直淌到院内鱼池中。这样的汲水方式,巧妙而有趣。行人由此经过,无不停下脚步观赏一番。”

  改革开放前,个体经济受到限制,广储门外的养鱼人也不例外,在集体经济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存。其间,虽有过几次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都失败了。

  “1973年,随着红园在绿杨村建起金鱼饲养基地,由于养金鱼的技术门槛较高,急需熟手,而且是当时吃香的国营单位,于是护城河一带的金鱼养殖户都加入进去。以后随着城市建设,"金鱼市"的旧址逐渐被拆迁征用,就逐渐消失了。”叶金明说。


  3、红园金鱼,曾远销多个国家

  扬州红园(位于丰乐上街,与隔一条史可法路)是一个经营花木盆景和金鱼、笼鸟的老字号国营企业,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扬州花木商店”,1959年更名为“冶春园花木商店”。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又吸纳了金鱼养殖专业户,在绿杨村沿河地带建成了金鱼养殖基地。

  叶金明说,红园金鱼养殖场依河而建,有高高的院墙与外界隔绝;墙外种着一排高大的女贞树,终年郁郁葱葱。院墙面河有一铁门,只有当铁门开启时,人们才可以一窥院内鱼池的风光;鱼场门前有口砖砌的大水井,用水泵将水抽至高处的水泥蓄水池,再由水管输送到各个鱼池。

  “红园培育的金鱼以本地传统名种为主,体型优美,色泽鲜艳,不仅在江苏省内产量居首,而且还远销到海外许多国家,拿了不少大奖,有着良好的声誉。”叶金明介绍,“上个世纪70年代,红园金鱼就大略有红狮子头、鹤顶红、红水泡、红龙睛、朝天龙等几十个品种。红园卖鱼有批发,也有零售。当时在市区繁华地段还有门市部,前店后院,有各式各样的金鱼供顾客挑选。”

  1996年,根据规划,绿杨村沿河一带的金鱼养殖场连同观赏鸟养殖基地改建为现在的花鸟市场,在市场内设有金鱼销售区。


  4、梅岭金鱼村,“师从”广储门金鱼市

  梅岭村与的金鱼市毗连,也因师承“金鱼市”的养鱼之法,成为名噪一时的“金鱼村”。叶金明说,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内外对于扬州金鱼需求的旺盛,激发了梅岭村养殖金鱼的热情,“而梅岭村养鱼的历史,也是扬州金鱼发展的一个缩影。”

  到梅岭村找养金鱼的并不难,看哪家房子上有渔网罩着就知道哪家有金鱼了,这些网罩,是养金鱼人家为了防止鸟儿偷食金鱼而拉上的。

  67岁的杨文英养金鱼已有20多年历史了,“过去,我们这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养金鱼。”

  叶金明说,梅岭村原有村民600多家,“当时十有八九都饲养金鱼,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鱼村"。而且他们养的金鱼以产量高、品种优、质量好闻名,每到金鱼养成的季节,各路商贩就上门采购了,完全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杨文英回忆,她最早养金鱼时是在家里的一楼,池子面积只有一二十平米,后来房子翻建后,就搬到二楼养,再后来房子又添了一层,二楼三楼都养了金鱼。

  “清明前后,是养鱼人家最忙碌的季节。”杨文英介绍,“要先借老鱼来散子,想要什么种的金鱼,像红狮子头、红龙睛等,都可以跟别人买。

  “养金鱼是一个辛苦的行当。”杨文英说,“后来赚钱的门路多了,养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算下来,连我家一起一共只有6家养金鱼了。”

  杨文英所说的辛苦有很多,养金鱼期间,每天下午3点后,她都要清理池子中鱼的排泄物,更换清水。盛夏季节,养鱼人须宿在鱼池附近,从午夜到黎明,随时起身观察金鱼动静,如发现“浮头”现象(鱼因水中缺氧而举头吞咽空气),要立即采取换水、加水、分池疏散等措施,“这一夜就别想睡觉了。”

  杨文英指着金鱼池里的金鱼说:“最开始的时候,一条金鱼只卖两三毛钱,后来金鱼的价格涨了起来,一条到了七八角钱,近几年金鱼价格更好了,特别是今年,一条可卖三块钱。”


  5、20年前,扬州金鱼开始“上山”

  金鱼市消沉20多年后,扬州金鱼养殖开始“上山”。叶金明说,扬州人习惯把扬州发电厂冷却河以及保障河作为山上和山下的分界线,“山上”是唐宋时期的古城遗址,“山下”是明清以来的扬州城,“山下”金鱼养殖刺激了“山上”人,城北乡政府还鼓励农民养金鱼致富,号召"金鱼上山"。”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老企业关停破产,很多进厂做工的城郊农民成了下岗工人,“山上”一些人选择回家养金鱼,“山上”人有一个优势,土地多,养金鱼不需要在屋顶上养,直接在农田里建金鱼池。”

  叶金明说,金鱼市的变迁,也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也是金鱼市的传统基地,因为有了它,才有了扬州金鱼现在的发展。


作者: leigege    时间: 2014-12-12 11:03
前几天也是看过这个,觉得挺不错的,文化的力量有时候真的是难以想象的
作者: 数到五    时间: 2014-12-12 11:29
真想看看在家里二三楼全养金鱼是怎么个场景了
作者: 金头九怪    时间: 2014-12-12 11:30
的确是给那里的人民带来过实实在在的财富
作者: 小宇鱼    时间: 2014-12-12 11:34
最终还是需求带动了当地的金鱼养殖业,人类总是最聪明的
作者: 没心没肺    时间: 2014-12-12 11:46
这种风俗民情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4:12
leigege 发表于 2014-12-12 11:03
前几天也是看过这个,觉得挺不错的,文化的力量有时候真的是难以想象的

我是在担心很少有人把这么一篇文章完整的读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4:13
数到五 发表于 2014-12-12 11:29
真想看看在家里二三楼全养金鱼是怎么个场景了

那都是鼎盛期了,现在看起来在减少了,都是昔日的辉煌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4:13
金头九怪 发表于 2014-12-12 11:30
的确是给那里的人民带来过实实在在的财富

其实物质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确实是很微妙的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4:14
小宇鱼 发表于 2014-12-12 11:34
最终还是需求带动了当地的金鱼养殖业,人类总是最聪明的

好犀利,又看到了新的东西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4-12-12 14:15
没心没肺 发表于 2014-12-12 11:46
这种风俗民情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写照!

可惜的是有很多正在慢慢地消失
作者: 艾银丝谈    时间: 2014-12-12 14:21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谨此提醒我们这种特有的文化也在逐渐的消失
作者: 小泡芙    时间: 2014-12-12 14:36
很好的一篇帖子,楼主真是辛苦了。文化的传承真的是需要深入人心的
作者: 金鱼奇缘    时间: 2014-12-12 16:28
很耐心地看完了。貌似能感觉到危机,但是也惊叹这种力量
作者: Royfisher    时间: 2015-1-20 15:20
culture is most brilliant factor consist of the fish market.
作者: 叫我智慧姐姐    时间: 2015-1-23 15:39
Royfisher 发表于 2015-1-20 15:20
culture is most brilliant factor consist of the fish market.

Of course, culture is always so amazing, sometimes  it  is   hard to imagine






欢迎光临 龙巅金鱼 (http://jinyu.longd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