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巅金鱼
标题:
(转载)老村制陶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怕冷偏冷
时间:
2015-5-13 10:57
标题:
(转载)老村制陶人
于河南焦作沁阳市山王庄镇的盆窑村,素有“黑陶之乡”的美誉,已有千年制陶历史。这个以制作黑陶为业而形成的村落,承载着数代人的梦想,如今受经济大潮的影响,这一流传千年的技艺也在经受着时代的考验。步入盆窑村,沿西街向北,穿过一个涵洞,依山而建的一排排土窑洞便展现于眼前。(图/文 焦作日报 赵林峰) 焦
古老的村庄,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沧桑。据说,唐朝武则天时期,盆窑村烧制的黑陶即被列为贡品,称为御制黑陶。明朝时烧制的莲花纹鱼盆、牡丹花盆也被皇宫收为陈列品。
久经岁月的洗礼,许多古窑炉已经坍塌,但从那些残留废墟中依旧能够感受到这里曾经的辉煌。
窑洞内,忙碌的制陶艺人,揉泥、拉胚、雕刻,每个人都忙着手中的活。
窑洞内,57岁的制陶人卫小厂正在用小推车运送泥块,运输工具虽然简单,但在窑洞内确实方便不少。
卫小厂正在对晾好的泥块进行“切割”搅拌,减少拉胚过程中出现的气泡。
王正成在揉泥。制坯前,要先从泥库中取出一定用量的陶泥,置于操作台上,进行反复揉压,使陶泥的密度更加均匀,颗粒更加细腻。
71岁的张红才正在制胚,他是村内年龄最大的黑陶艺人,如今和儿子张全快、孙子张瑶瑶一起经营着一家家庭作坊生产黑陶。
23岁的张瑶瑶正在拉胚,拉坯成形是陶器制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张瑶瑶是村内最年轻的制陶艺人。
44岁的王红玉正在对胚体进行雕刻。已有15年雕刻经验的王红玉近几年才将雕刻技术运用在黑陶鱼盆上。
摔泥、揉泥都是制作陶盆的重要工序,对于57岁的卫小厂来说,这的确是个力气活。
61岁的王正成(右)坐在凳子上休息。由于年纪大眼神不好,平日只做些拉胚的活,休息时也会给年轻制陶人一些指导,他是该村第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王正成在拉胚,他是黑陶名人王太新的嫡孙,15岁开始学习黑陶烧制工艺,1995年他成功烧制出高达2.5米的巨型黑陶贴花八仙宝瓶,创下黑陶制品体形之最。
制陶人在修胚,这双手告诉人们每一件器物上的纹路,都是制陶人亲手制作的。
制陶人在对陶器进行贴花,这道工序是在坯体表面绘制图案花纹,用工具在坯体上压出花形。
图为贴花过程中需要的模具以及贴花需要的“弓”。这把“弓”是制陶人自己亲手制作的。对不同的制陶人来说,这些工具的样式各不相同,只有使用适合自己的工具才能干好手中的活。
刻花是个细致的程序,不仅要拥有一定的绘画技术,还要耐得住性子。
窑洞内,老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对胚体进行雕刻、修饰。
两位老人将制作的胚体运到阴凉干燥处,使其自然晾干。
通常情况下,制陶人都是把完成后的陶坯摆放在阴凉干燥处,使其自然晾干,但有时为了赶制陶盆,就采取日晒的方法,可以缩短陶盆的制作时间。
制陶工具大都是村民自己制作的。图为一名老人正在运送做好的拉胚底托。
制陶人在搬运烧制好的黑陶鱼盆。从道路旁墙壁上残留的黑陶碎片可以看出这个古老的村庄所经历的辉煌与沧桑。
窑洞上方的开口被各种器具罩着,以防雨水流入。
黑陶工艺传承千年,每一件器物上的纹路,都是制陶人巧手制作的。从早期的几百户黑陶艺人到如今的十三户,从村内人人做黑陶到如今老人们的坚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丽与精致需要人们用心灵来细细感受。近几年来,随着黑陶销量的攀升和外出就业难度的增加,一些村民又回到了家乡,和父辈们一起继续传承这门技艺。图为盆窑村内,各种陶器随处可见。
黑陶制品-1.5米直径的“百福”鱼盆。
作者:
数到五
时间:
2015-5-13 10:58
你应该投资创新扩建陶盆基地
作者:
温柔阳光
时间:
2015-5-13 10:59
传统手艺,应该卖的很贵。。。。。。
作者:
哎呦不错哦
时间:
2015-5-13 10:59
弱弱问一下,80的多少米
作者:
鱼迷浩子
时间:
2015-5-13 11:00
没有地方摆放,不然弄上几个,想想都美。
作者:
为你骄傲为你狂
时间:
2015-5-13 11:02
艺人。
作者:
山西养鱼
时间:
2015-5-13 11:02
黑陶工艺 很少见了
作者:
china65580
时间:
2015-5-14 17:47
这个缸养金鱼 真不错 就是价格肯定不菲
这个缸 有个大院子 玩一个 真的可以 绝对不错
欢迎光临 龙巅金鱼 (http://jinyu.longdian.com/)
Powered by Discuz! X2.5